人們總說,活著嘛,開心最重要。但我們卻不能一直開心,有時還憂鬱。憂鬱讓我們情緒低落、精力減退、胃口差、睡眠不好,甚至身體不適。
古往今來,憂鬱一直伴隨和折磨著人類。古人在詩詞歌賦中留下了大量憂鬱的字句:「尋尋覓覓,冷冷清清,淒淒慘慘慼慼」、「閨中女兒惜春暮,愁緒滿懷無釋處」;憂鬱症更是當下全球都市人群中揮之不去的幽靈,每天都在製造悲劇,以至於一提起憂鬱,人們都唯恐避之不及。
“物競天擇,適者生存”,如果憂鬱真的是一件壞事,按照進化論,不憂鬱的人應該活得更好,憂鬱的基因會慢慢被淘汰。然而,經過百萬年的進化,為何憂鬱基因還沒有被淘汰掉,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?
1
進化論並沒有錯。
不僅人類會憂鬱,大量研究表明,憂鬱現象存在於所有高等哺乳動物中:等待主人的小狗、失去孩子的母象、被關在籠子的熊……它們的憂鬱能被一眼識破;翻查古今資料,會發現憂鬱存在於各種或先進或落後的文化中;憂鬱也普遍存在於人群中,青少年群體尤為常見;縱觀古今中外,在高智商人群和成功人士中,憂鬱症的比例比普通人群更高。
這些證據說明,憂鬱在進化中被保留下來,無論物種、時空、文化。而根據進化論的一般理論,能在長期的進化中被保留的,一定能為個體提供某種生存優勢。
難道憂鬱是一種優勢?
2
事實上,有「痛苦的感覺」未必是壞事,甚至是我們生存的必需。
疼痛也是普遍存在於動物和人群中的一種痛苦體驗,人一旦沒有了疼痛,生存都是問題。因為肉體的疼痛讓人感知危險,從而避開危險,獲得生存;而「先天性無痛症」患者因為喪失了痛覺,無法覺察到身體被火燒、被刀割,非常容易不知不覺讓傷害達到致命程度,以至於每天小心翼翼才能活下去。
精神的痛苦——憂鬱,同樣可以讓人避免危險。
憂鬱的個體不愛冒險,儘管可能會喪失一些機會,卻可避免與強敵硬拚而遭致毀滅性打擊;憂鬱而不好動,在生物群中雖然讓動物減少活動(如覓食、尋找配偶),但也讓他們避開了天敵捕食,畢竟「早起的蟲兒被鳥吃」嘛。
對老鼠群體的研究表明:在食物充足、捕食者少的情況下,老鼠們普遍很開心,洞外活動多,多吃多生;但在食物匱乏、捕食者很多的情況下,老鼠們就憂鬱了,宅在洞裡,較少出洞活動,反而不容易被捕食者吃掉,獲得更大的生存機會。

憂鬱還有助於避免感染。與憂鬱有關的基因,許多也參與免疫過程。憂鬱的動物不好動,能節省能量對抗病原體;憂鬱的動物不愛交往,可避免疾病互相傳染。於人於己都有好處。
以上種種,讓憂鬱基因在物種進化中被保留了下來。
3
而對人類這種社會經濟動物來說,生存優勢不僅僅是「身體健壯」,